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规章制度

守正出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建设的方向

来源:阿拉善科协 发布日期:2019-08-14 点击量: 0
字体:[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我国的民族理论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学科之一。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其中包括民族理论与实践。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取得的辉煌成就

 

中国民族理论学科发端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理论学科经历了由创立到曲折发展的时期。1956年,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社会科学学科目录中被正式列为一门学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族理论学科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民族理论专门研究机构和全国性民族理论学术团体建立

1979年,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国民族理论学会”成立;1982年,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的会刊《民族理论研究》创办;1987年,中央民族学院成立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科部和研究所,一直成为民族理论学科教学和研究的重要阵地。

 

2.民族理论学科基础文献资料整理出版,大量学术专著出版

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民族问题相关论述的整理和研究,党和国家民族工作文献的汇编以及民族理论教材和研究专著等。如《马克思恩格斯论民族问题》《列宁论民族问题》《斯大林论民族问题》《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论民族问题》 等。民族理论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有牙含章著《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江平主编《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金炳镐著《民族理论通论》等。同时在大规模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基础上,整理编写出近两千万字的资料,编写出版了民族问题五种丛书。

3.关于民族理论研究的学术论文大量发表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方面的研究论文发表了6200多篇,约4000多万字;编辑出版了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方面的著作共200多册(部);撰写发表了大量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方面的调查研究报告。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民委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教材,民族院校举办民族理论研讨会和研究生研讨会,这些活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极大地推动了民族理论学科的自身建设。

4.民族理论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获得发展

全国近20所民族学院(大学)和民族地区院校、各级党校开设了民族理论公共课,建立了相应的教学和研究机构。目前,我国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为民族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已经可以招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并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学科队伍。

 

学科内创力不足、研究成果结构性矛盾突出

 

中国民族理论学科自创立至今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总体来说取得了较大突破,在理论基础、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渐成体系。但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等一系列挑战。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发展和民族问题研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有学者认为,当前民族理论学科发展和民族问题研究主要面临民族理论学科内创力不足、研究成果结构性矛盾突出等相关问题。

1.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的自我革新能力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各种新的问题不断出现。例如,近年来,东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落实对口支援、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差距的要求越来越急迫。但实际上,与民族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相比,民族地区内部之间出现的差距从统计数据上看往往表现得更明显,但是学界对这种现象关注较少。

2.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成果结构性不足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科学的民族理论,是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利益的体现,也是无产阶级观察和对待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从其来源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诞生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问题的论述,这一“先天条件”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注定是一个侧重理论性的学科。

经过数十年的中国化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无论是在基础文献的编写上还是在论文的发表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在这些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其结构性的矛盾冲突显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在研究内容上以对党和国家政策的宏观解读为主,对微观民族问题的实证研究较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者更加注重国家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忽略了对民族地区的微观分析才是支撑国家民族决策的来源。在研究类型上倚重理论研究,轻视应用研究。在研究质量上精品成果较少,低水平重复研究成果泛滥。在研究范式上梳理性、回顾性、阐释性研究较多,开创性和创新性研究较少。在研究重点上以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时间节点为中心的即时性研究较多,持续性、深入性的历时性研究较少。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的坚持与转向

 

1.打破学科桎梏,激发学科潜力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如何突破困境,首先要把握学科定位,重拾学科自信。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科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的民族发展现状结合起来,坚持创新、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一个开放和发展的体系,创新是其内在要求,一切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发展有利的因素都可以加以吸收利用。民族理论学科的基础地位是否巩固,先导作用能否发挥出来,与它能否介入相邻学科,主动吸纳和借鉴相邻学科的学术成果,从而提升自己的概括能力和范围是分不开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有着确定的研究对象,但是在研究方法上还是采用传统的个案研究方法和文献解读研究方法。有学者认为,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开放、多元的。在明确的研究对象面前,一切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发展的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都可以借用,包括传统的哲学思辨法、科学主义的数量分析法、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法等。

2.优化结构,坚持宏观定性研究和微观定量研究相结合

宏观定性研究是根据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某个领域的发展方向、速度、规模进行全局性的总体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一直以来注重的是关于国家民族政策的顶层设计研究、对国家出台的民族政策做论证与注释,从而为国家关于民族方面的重大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从这个方面来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是一门坚持重大问题导向与宏观定性研究的学科。

但是,我们不能仅仅拘泥于宏观定性层面的研究,国家民族政策的导向、民族问题的解决、民族地区的发展,最终还是离不开民族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对民族地区微观层面的研究才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立足的根本。同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者应该更加注重田野调查,不断改进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创新田野调查的方式。在运用访谈、视频、录音等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加入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等深入性、历时性的形式。

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应该把握好宏观定性研究与微观定量研究的关系。我们既要研究国家关于民族方面的重大问题,因为离开这些重大问题,不去调查总结、不去梳理分析、不去研究对策,我们就很难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同时,也要兼顾各级民族地区的微观定量研究,因为只有立足实际、倾听民意才能反哺国家的顶层设计,从而推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学科逐渐向前发展。